深光谷科技于2021年1月完成自动化生产车间建设
深光谷科技拥有300余平米的超净实验室,和一整套完善的光通信封装、测试系统,主要用于高速光通信模块的研发。核心技术包括PAM4技术、低成本相干技术和模分复用技术。
2020.05.27原创阅读:6384
团队的3名核心成员———带头人林佼教授(中),杜路平副教授(右),雷霆博士在工作中
作为新引进加入深圳创新创业大家庭的18个“孔雀团队”之一,深圳大学林佼教授率领的“纳米光电子高端仪器研发团队”也将一同分享4.2亿元的政府资助金大礼包。闻听消息,团队却波澜不惊,在位于深圳大学科技楼内的纳米光子学研究中心,林佼和团队成员们忙碌着各种实验和数据分析。(记者 李丽 文/图)
“80后”博士先后归国创业
深大纳米光子学研究中心承担着国家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优青项目、国家科技部973课题,以及深圳市孔雀计划人才启动项目等17项科研项目。“孔雀团队”纳米光电子高端仪器研发团队带头人林佼教授正是其中一员。他率领的这个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4位核心成员均是80后,35岁的林佼教授居然是团队里是最年长的一位。
林佼教授曾先后就职于新加坡创新局、美国哈佛大学,2014年至今任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主要从事纳米光电子器件的设计及应用研究。他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可重构偏振调控型表面等离激元定向耦合,该技术在未来发展大规模表面光电子集成与互联技术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关成果于2013年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
杜路平副教授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主要从事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的研发。他近期的工作首次解决了物理上一直存在的“金属纳米孔径对光自旋的简并响应”问题,该技术在集成自旋光电子器件、光通信以及生物样品的手性检测等方面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相关工作成果即将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通讯》。2013年获得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的雷霆,其首创的“光学旋涡达曼光栅”技术,实现了多路轨道角动量的高效并行检测,突破了光通信容量的瓶颈,创下160Tbit/s的容量记录。王科教授则是放弃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后的身份,于去年回国投身科研。
两年的时间里,林佼、杜路平、雷霆、王科4位来自大洋彼岸的光学博士,先后通过“孔雀计划”入驻深大光电学院,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专长。
“孔雀”助力科研成果转化
“团队将专注于新型纳米光操控技术及医疗与信息高性能仪器产业化研究,以微纳光子学为突破口,研制出应用于病理学研究的仪器,这项研究成果将对医学发展产生很大的推动力。”林佼表示,4位核心成员的学术专业覆盖了纳米生物成像、光学传感、光通信与光互联等最具前景和发展潜力的行业,且理论、应用各有侧重互补短长,实现科研成果的线下产品孵化目标不会太遥远。
“一般情况下,由于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科研项目极少能够获得社会风险投资的青睐,所以孔雀团队项目无异于一场及时雨,为科研成果产业孵化提供了契机。”林佼坦诚地表示,“4位核心成员都是新任父亲,因此,刚刚落地的纳米光电子高端仪器研发团队就如同大家的‘第二胎’,未来,它有可能代表深圳乃至中国纳米光子学的科研新高度。”“孔雀团队”项目所提供的政策以及资金保障,可以加速团队研究成果转化,尽快让世界上最先进的纳米光电子高端仪器打上深圳标签。
据悉,该团队已经布局了一个拥有4名核心成员、8名骨干成员、10名博士后、15名研究生的豪华阵容。
产品部分性能具国际先进性
据了解,该团队所研发的产品主要针对深圳市重点布局的生命健康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两个产业,产品的部分性能参数具有国际先进性。
杜路平介绍,基于纳米尺度下的光操控原理在生命健康产业有广泛应用。在医疗领域,一则可瞄准生物成像的高端仪器领域,如高端超分辨显微镜,可以让医生观察到目前无法获取的细胞精细结构,促进人们对自身生命机理的更深层次了解。二是超高灵敏度传感器,可用于血液检测以及微生物检测,也可应用于药物的筛选。据悉,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进行试点应用,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此外,在信息技术产业,团队正与华为合作,参与搭建实验性的光通信系统;在光子轨道角动量领域,团队正试图进一步提高现有的通信容量、降低光通信的能耗,研究成果将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云科技的硬件配备。